Telegram作为一款加密通讯软件,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多国的监管争议,其被禁用的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:
1. 国家安全与反恐需求
Telegram的端对端加密技术和“阅后即焚”功能使其成为、极端组织等隐蔽通信的工具。例如,俄罗斯联邦指出,2017年圣彼得堡地铁爆炸案中,曾利用Telegram策划袭击。由于Telegram拒绝向提供解密密钥,俄罗斯于2018年以“威胁国家安全”为由全面禁用该软件。
乌克兰虽广泛使用Telegram,但2024年也因担忧俄罗斯监控,禁止及军事人员在官方设备上使用。
2. 黑灰产与犯罪活动泛滥
Telegram的匿名性和加密特性被大量黑灰产团伙利用。例如,华语圈著名的“好旺担保”和“新币担保”平台通过Telegram群组进行加密货币诈骗、洗钱等非法交易,累计涉案金额超百亿美元。2025年5月,Telegram虽首次大规模封禁此类黑产账号,但暴露了其长期作为犯罪温床的问题。
中国多地警方也提醒家长警惕孩子使用Telegram等加密软件,因其可能被用于“帮信罪”(帮助络犯罪活动罪)。
3. 社会秩序与法律合规争议
在香港“修例风波”期间,Telegram被用于组织暴力活动、传播煽动信息,港府曾考虑禁用但未实施。2024年23条立法咨询中,部分公众建议封禁Telegram,但特区未明确采纳。
伊朗、乌克兰等国也曾因安全或政治原因限制Telegram的使用。
4. 平台治理与监管困境
Telegram创始人杜罗夫坚持“不配合监控”的立场,导致平台难以满足多国法律要求。例如,乌克兰军方聊天机器人因Telegram限制军事用途功能而被封禁,迫使乌方转移至其他平台。
尽管Telegram在2025年主动清理黑产,但其自治行动被质疑为“被动响应”,缺乏常态化监管机制。
总结来看,Telegram被禁用的核心矛盾在于其技术特性与国家安全、社会稳定的冲突。各国在“隐私保护”与“公共安全”之间的权衡,决定了对其采取的不同政策。